標簽:
數據分析概論誤區解讀 |
分類: 世相漫話 |
王兆貴
俗話說,耳聽為虛,眼見為實。但在現實生活中,看上去的情形卻不一定是真像,難免會有看走眼的時候。就是說,雪亮的眼睛有時也會欺騙我們。
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美英聯軍飛機損失慘重。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統計學家沃爾德教授(Abraham
Wald)被國防部請來研究分析戰斗機受損情況,以便對飛機進行改進。沃爾德教授對返航的飛機進行了詳細觀察和統計,并將彈著點分布情況繪成兩張圖表。對比發現,這些飛機的機翼遍布彈痕,而座艙和腹部很少受損。于是,負責這個項目將軍認為,既然機翼容易遭到炮火攻擊,就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。沃爾德教授不贊同這位將軍的方案,分析認為,我們能看到的是返航的飛機和幸存的飛行員,而那些墜落的飛機和犧牲的飛行員情況如何?我們不得而知。機翼中彈情況雖然嚴重,但它們都返航了。這就反過來說明,那些座艙和腹部受損的飛機都墜落了。因此,應加強的是座艙和機腹的防護裝甲,而不是機翼。國防部采納了他的建議,并被事實證明是正確的。
同一種現象,同一組數據,為何會得出兩種絕然不同的結論,逆推理反倒接近事實真相呢?首先,現象與數據是客觀的,而對現象和數據所做的分析卻是主觀的。其次,我們所能看到的現象和統計到的數據是不完整的,并不等同于事實真相。概率成立與否,不僅取決于我們能看得到的現象和統計到的數據,還取決于那些看不見的現象和統計不到的數據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看不見的彈痕更要命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事物的虛實,僅靠耳聽和眼見是不夠的,還必須用心去思索。“眼見為實”固然不錯,但那只是認識事物的第一步,感知到現象并不代表事物的真相。對于親眼所見的事物,僅僅看上去是不夠的,還要看下去,進一步認清事物的真像。看到了卻想不到,看了也白看,甚至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,得出直接的也是的錯誤判斷。正如《大趨勢》的作者奈斯比特所言,面對同樣的現象和機會,不同的見地會得出不同的結論。
前一篇:新民晚報發表:打坐
< 前一篇新民晚報發表:打坐